“如果再這樣下去,50年后人類就要斷子絕孫了!”7月22日,衛生部中日友好醫院男科主任醫師、從事了15年精子質量研究的曹興午教授在接受《生命時報》記者采訪時憂心地說。
曹教授之所以這樣說,是因為近來,國內精子庫精源短缺的消息也頻頻見諸報端,原因之一就是捐精者的精子質量不合格。有報道稱,上海志愿捐精者的合格率不超過21%,河南精子庫的捐獻合格率在22%左右,而北京精子庫的統計數字則顯示,初步篩選能夠提取樣本的人數不到一半,最后能成為合格供精志愿者的只有15%左右。“現在男性精子質量下降非常嚴重,可是人們對此卻毫不重視?!?
人類精子庫本來就是不育患者的最后一線希望,如今它也出現了問題,難道人類真會因此而消亡?
精子質量逐年下降
丹麥學者尼爾斯?莎巴克分析了1938―1990年全球21個國家近1.5萬人的精液質量報告后發現,男性精子數目在50年中降低了40%以上。其中,精液量減少了20%,精子密度則從1940年的每毫升1.13億減少到1990年的6600萬。2003年,在世界衛生組織召開的“環境對生殖影響的國際研討會”上,科學家們再次鄭重發出警告:全球人類精子質量正在不斷下降――每毫升精液的精子密度由1.13億個下降到0.5億個,下降了62%。
近年來,歐美國家對于精子的研究也層出不窮,差不多每隔幾天就會有最新的研究報告出爐,讓人們覺得生活中處處都可能存在著影響精子質量的因素。最近比較“熱”的課題是年齡和體重對精液質量的影響――男性35歲起精子質量開始惡化,肥胖男子出現精子量過低的危險比正常人高60%,精子異常幾率高40%。
我國學者的研究和這些結果驚人地相似。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科學技術研究所在對1981年到1996年間39個市縣共11726人的精子進行分析后發現,我國男性的精液質量正以每年1%的速度下降,降幅達40%以上。
“雖說這些數據可能來源于不同的研究方法和標準,得出的結論有些駭人聽聞,但全球男性精子質量下降是個確認無疑的事實。”北京協和醫院泌尿外科主任醫師李宏軍告訴記者,十幾年前,每100對夫妻中只有5―8對存在生育問題,而這個數字近幾年已經增加到了10對以上,其中相當一部分是因為丈夫的精子出現問題。“全國各地治療不育的診所都在增加,就診的人數也在增加,這些都從一個側面反映出精子問題正在趨于嚴重?!?
“別讓男人成為瀕危動物”
在日前召開的廣東第七次中醫男科、第四次中西醫結合男科學術交流會上,一組數據讓人震驚:根據計生網絡對廣東1.9萬個新婚家庭的調查,14.7%面臨不育難題,這與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公布的全國數據10%相比,發病率高出47%。
曹興午教授告訴記者,他從1990年開始關注男性精子數量。15年后,也就是2006年,發現男性精子數量平均下降了22%。這個數字讓他非常吃驚,也因此發出了“50年后人類將會斷子絕孫”的論斷。上海大學社會學教授劉達臨在一次學術會議上更是借用國外健康學家的觀點大聲疾呼:“別讓男人成為瀕危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