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心理學家通常將養育青少年說成走鋼索。偉大的哈西德派拉比?納赫曼生前也用過一個類似的比喻:“人生就像一條狹窄的橋,重要的是不能害怕。”養育一個青少年會讓人害怕,而反抗恐懼的唯一方法就是保持信心。要對你的孩子有信心,也要對自己的教育方式有信心。
在青少年跨過那條狹窄的橋進入成年時,在猶太教義和青少年心理學中,我發現了幫助自己和其他家長保持信心的方法。接受我們的孩子并不意味著我們應該溺愛、疏忽、縱容他們,而是意味著我們要理解青少年的長處和不足,要理解他們古怪和尷尬的行為,要理解他們這種“邁兩步,退一步”的成長過程。這同樣意味著要尊重青少年跟我們分離的本能,即使在他最魯莽叛逆時,也能在他們身上找出可以珍惜的地方。
每個人出生時,上帝都賦予他一些獨特的特點,其中有天賦與優點,當然也包括缺點。以我自己為例。我有嚴重的定向障礙,我分不清左手和右手。如不找出一個貼了郵票的信封看一下,我就不知道該把郵票粘在信封哪一邊;我一直認不清大學校園周圍的路,即使只有半英里路程,我開車也很容易迷失方向;而我的回憶能力和對人臉的記憶能力只有10%;受空間和記憶障礙影響,我地理方面知識非常之差。而在曲線另一端,我的詞匯和閱讀理解能力卻有99%。我能極其輕松地記住幾首歌曲歌詞。我還是一個不錯的滑雪者。別人經常說我的公開演講很幽默。總之,我是個綜合體:有優點也有缺點。而我們的孩子也一樣。
對孩子有信心,意味著了解上帝賦予他的獨特的優點和缺點,同時學會珍惜這些。做到這一點可能并不容易。雖然青少年具有與生俱來的技能和性情,但他們也在不斷改變。他們試著去融入不同人群:癮君子、懶人、數學競賽者、巫術崇拜者、硬朋克青年、運動員。這個月他們還是素食主義者,而下個月他們就在為“大胃王比賽”訓練了,而且還是熱狗組的。他們在走向成年,同時他們也變得從未有過地無禮、粗野、愚蠢。在這些變化階段中,你要如何去發現青少年本質特征呢?
我建議父母去回首下自己孩子的嬰幼兒期。想想你是怎么向他們爺爺奶奶描述你的嬰兒的。他堅強嗎?成長慢嗎?喜歡熱鬧還是喜歡一個人?風趣嗎?活潑嗎?喜歡音樂嗎?體貼嗎?這些品質依然是你孩子性情的一部分。盡管我不建議家長將孩子貼上“風趣人”或者“聰明人”標簽,但能認識到這些不變特征也是家長的明智選擇。這些特征并不局限于以下幾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