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孕9個月,萬一急產怎么辦?一旦在家里,出現急產不要措手不及,一定要保持鎮定,跟著文章的步驟走,準媽媽就可以順利分娩了。
6步驟預防準媽媽在家急產 分娩不再大亂
什么是急產?
從有產痛到完成分娩,只要少于3小時就稱為“急產”。醫學上對急產的界定則為:初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的速度大于5厘米;經產婦,每小時子宮頸擴張速度大于10厘米。
據統計,急產在臨床上的發生率為2%~3%,婦產科主治醫師吳文毅指出,以他的臨床經驗,幾乎每個月都會有一兩個急產的案例,算起來,幾率也不低。正常的生產過程,從有產痛發生,到真正進入產程后再到分娩,幾乎還要撐個十幾二十個小時,頭一胎的產程容易拖得比較長,在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會出現急產的狀況下,更是難以預防。
產兆
在妊娠足月的孕婦,假如發生規律的子宮收縮并合并有產痛,且有破水、血樣陰道分泌物、子宮頸成熟擴張三者之一,就視為生產的產兆。
因為開始的時間不易定義,所以進展的速度不一定,除非在規律子宮收縮的情況下,初產婦持續20小時、經產婦持續14小時沒有進展到子宮頸擴張3公分才稱為產程遲滯。
初產婦和經產婦的分娩速度
1、在子宮頸擴張3公分后稱為“活動期”,初產婦約每小時子宮頸擴張1。2公分,而經產婦則約每小時擴張1。5公分。
2、根據統計,從活動期到子宮頸全開,初產婦平均需要約10小時,經產婦平均約需8小時;但是子宮頸的擴張速度因人而異,從每小時1。2公分到每小時6。8公分都有可能。
3、在子宮頸全開之后,初產婦平均還需要約1小時,而經產婦約需20分鐘,胎兒才會娩出。
我們可以發現,一般正常生產其實在發生產痛后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所以有些新手爸爸媽媽,在發生產兆后很緊張、很興奮的通知親朋好友到醫院,等到小寶寶出生卻已經是數十小時之后,大家早都累癱了。
急產的危險性
【媽媽的危機】
1、產后大出血:急產對媽媽和寶寶都相當有危險性,吳文毅醫師說,由于腹中胎兒沖得太快,若是沒有對會陰部做適當的保護,就容易造成嚴重的產道裂傷,而出現產后大出血及感染等狀況。
2、日后大小便失禁:嚴重者還會因為陰道與直腸或尿道間出現撕裂現象而使得媽媽日后產生大小便失禁的困擾。
【寶寶的危機】
1、胎兒缺氧:在胎兒方面,由于子宮收縮速度過快,會讓血流量瞬間減少,令胎兒出現缺氧現象。
2、容易受傷:若因為生得太快,生產時沒有接好寶寶,就可能會摔傷。
3、臍帶感染:若急產發生在家中,無法使用無菌器械來切斷臍帶,容易造成臍帶感染。
4、腦出血:由于急產過程中胎頭會迅速通過產道,產道若沒有良好地擴張,生產時的擠壓,就會增加胎兒腦出血的幾率。
5、容易失溫:剛出生的新生兒對溫度的調適能力差,若沒有做好保暖工作,也容易導致寶寶失溫。
6、乙型鏈球菌感染:吳文毅醫師提醒,產婦的產道中若帶有乙型鏈球菌,需注射抗生素預防寶寶感染。藥效發揮需要4小時,若是急產,就可能因為來不及注射或在藥效未發揮前就已經娩出,容易造成寶寶受到乙型鏈球菌的感染,嚴重時會導致死亡。
正常的生產過程,幾乎都要撐個十到二十幾個小時,頭一胎的產程容易拖得比較長,在無法確定自己是否會出現急產的狀況下,更是難以預防。